新闻动态

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热议新质生产力

来源: 时间:2024-04-30 10:49:09 作者: 点击:

2024年4月28日,人工智能学院硕3250班和3251班联合党支部召开了四月组织生活会。

会议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题学习,入党积极分子梁增威和李美轩分别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如何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主题分享,与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会议上,梁增威同学从传统生产力的局限性出发,指出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通过生产工具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来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提升受到诸多限制,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瓶颈。进而引出新质生产力的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接下来,关于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梁增威同学进行了分享,认为: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还可以成为劳动力的助手,提升工作效率和素质。随后,梁增威同学针对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思考,分别从技术、产业应用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他就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李美轩同学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领域和新规律;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现代化人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和海量的数据及信息;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指的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她总结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分别探讨了: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最后,针对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李美轩同学讨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贯穿创新主线任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会议集体学习了西安交通大学党建学习平台的专题党课——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力有什么不同,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1)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那概括的说,心智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有四个新:第一个是代表新技术,第二个是创造新价值,第三个是适应新产业,第四个是充速新动能。这四个新正是新质生产力跟传统生产力的典型区别。(3)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生产力,也不是要取代传统的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搞泡沫化。因为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国家很大,传统产业很多,那么多工人也不能像变戏法一样一下子就变成新的生产力的劳动者。

针对新质生产力与科教,会议讨论学习了:面对新时代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持续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原始创新主战场和人才培养主阵地,高等教育亟需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主动担当、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以高等教育之力厚植高质量发展之基。最后党支部组织委员周杨同志进行了总结: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无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这些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更为深刻起来。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扎实专业理论基础,投身科技创新;响应时代人才呼唤,敢作顺势而为;激发新质战斗力,服务社会发展。

办公地点: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逸夫科学馆326室

学院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人工智能学院    邮编:710049

学院电话:0086-29-82665976  电子邮箱:yjspy@xjt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